实践队员在听讲解员讲解毛笔历史 张喜策、李双羽摄
实践队员在状元笔面前合影 张喜策、李双羽摄
为探寻莱州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荟聚山河实践队于8月19日上午来到朱桥镇的莱州市状元笔展示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初识毛笔·尤是惊鸿一瞥
翰墨飘香,书韵流传。毛笔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位居“文房四宝”之首,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烟台作为底蕴深厚的文化胜地,非遗技艺随处可见,莱州毛笔制作工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之一。时至今日,莱州毛笔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莱州毛笔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其中,1982年,在全国第二次毛笔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击败著名的湖笔一举夺冠,被誉为“状元笔”;2006年,“莱州毛笔制作工艺”被烟台市政府录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为山东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誉全国。
实践队员来到莱州市状元笔展示基地,踏入满是书香古典气息的庭院,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材质迥异,风格奇特的毛笔,陈列在展室中央的状元笔更是引人注目,别处难寻。
在讲解员霍青梅将莱州毛笔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莱州毛笔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作为莱州府四大贡品之一走进皇室宫廷,为清朝历代皇帝御用和赏赐文臣所用,如今仍保持着精湛的制笔技艺。莱州毛笔从选料到制成,需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共有290多个规格,400多个品种,其按笔头长度分,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笔头材料分,有狼毫、羊毫、兼毫、紫毫、金鸡毫、石獾毫及胎毛笔等。莱州毛笔同时也具有开峰尖细、书写流利、柔而不软、刚而含蓄、经久耐磨的独特优势与特点。听完霍青梅的讲解,实践队员惊叹于小小的一杆毛笔背后竟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庞大的制作流程。“毛笔文化的厚重真的有点超乎我的预料,没有想到它的制作有那么多的讲究,不愧是我们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让我们能够拥有这么令人骄傲的文化瑰宝。”实践队员秦子翔在参观后发自内心地感慨到。
深入了解·更是匠心独具
缱绻于手心的温热,挺直的笔杆凝结着一代代人的智慧与光芒,是对匠心的坚守与传承。随后实践队员在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滕占锁的带领下走进毛笔制作现场。一间不大的房间里,错落有致的摆放着三四张工作台,墙上挂满了制笔材料和已经制作好的毛笔……滕占锁从制笔的起源、选材、工艺、流程进行了细致讲解:“制笔有120多道工序,其中齐、垫、切、梳等工序尤为重要,好的毛笔讲究四德:尖、齐、圆、健……”接着,实践队员观看了毛笔制作步骤之一——“齐”,制作者先把用石灰水脱脂清洗后的笔毛捏成一撮一撮,挑起一撮,在水里浸润之后,左手捏笔毛,右手捏梳子,一点一点把杂毛剔除,一抖一抖极富韵律。水洗后滑亮的笔毛在木板上次第铺开,油润而富有光泽。实践队员了解到虽然制作流程看起来简单,但也就是这“齐”的关键一步,决定了笔工是否合格。
坚定脚步·应是千古传承
传千年文化,燃万古明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实践队员从滕占锁的口中得知在他的工作室里最年轻的毛笔制作者已经54岁,毛笔制作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后继无人问题。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各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奔波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停下脚步去学习需下慢功夫来“小火熬炖”的手艺活,同样像毛笔制作这样多年才能出师且物质回报较低的手艺难以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如此一来,使得毛笔制作的传承受到极大的阻碍。尽管如此,滕占锁仍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正蓬勃开展,毛笔产业也将会迎来浪漫春光。
毫端生花,墨海游龙。“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正值青春年华的实践队员,将继续努力探寻中华文化,在文化传承领域发出响亮的青年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