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立志伟鉴远,三载春风嘉绩扬。两年多,他在校报发表各类稿件60余篇,10万余字;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科学报等众多中央媒体多次刊登他的作品;各级地方媒体、校内网站几百次留下他的名字……李伟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大学生记者团副团长,当之无愧的学生记者典范。
李伟嘉采访女排队员赵蕊蕊后的合影(右一)
在他眼中,比成就更重要的是如何讲好故事。
“汤姆·霍尔曼说,‘故事是活物’,我们所谓好的新闻写作,不应只有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冰冷,”他眉宇间多了分严肃,“好的故事,要有温度。”纸上寥寥几百个铅字,黑白之间,立体的面孔、汹涌的情感、如歌的岁月往事都有了,过目难忘。
李伟嘉和门卫一起看校报
好故事其中倾泻的情感必须源自作者的内心,同时具有普遍价值。回首,李伟嘉最怀念的是前往聊城莘县支教的15个日夜。
“当你亲眼看见那些赤裸裸的贫困,你没有办法不感到难受和羞愧,随之蔓延开来的无力感让你觉得自己的力量真的是渺小”,他声音很轻,却很沉重,“他们贫穷,却有着最单纯、最原始的快乐,我们很少有了。”这份汹涌的情感在支教期间持续发酵,驱动他用笔记录下春晖十年的聊城支教故事。故事被新华网等十几家中央媒体转载,团队也获评省级优秀实践队。
李伟嘉支教中与小孩子们一起
“哪怕能多一个人关注他们的生活,那我做的就有意义。”让李伟嘉欣慰的,是通过自己的文字让那里的教育现状被更多人看见,在一瞬间基于相似的生命体验或共同价值观带来强烈共振。他仍时常记起,在夕阳下、在小河边、在水泥砖瓦墙旁、在飞扬尘土中的那片笑声,还有离别时孩子们渴望的眼睛。
两年多的时间,他讲述了数百个别人的故事,而他的经历,本身就能编织成打动人心的故事。
李伟嘉在采访中
“每年至少能读20本书吧!”他博览群书,又偏爱先哲经典,《山海经》《孙子兵法》……这些旁人眼里枯燥的文字,李伟嘉却视若珍宝。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大二上学期,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能力,李伟嘉获upc基金全程资助,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交流学习,这次“出去看看”真正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引发了他的诸多思考,“走出学院、走出石大,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读一读别人的故事,都会让你对人生的理解宽阔起来。”
李伟嘉在澳大利亚
“重复会让我们忘记个人的意义。”这是李伟嘉常说的一句话。现在有太多人每天活的像一个循环程序,生活充斥着“ctrl c ctrl v”的单调与乏味。“多思考,有原则,打破循环,拓宽思想,挖掘事物背后隐藏的东西。”李伟嘉多次在校报发表评论性文章,以笔为矛、仗义执言是他不懈的追求。
“不仅要成为一名勇于发声的学生记者,更要做一名思想有高度、行事有态度、做人有温度的青年学生榜样。”两年多,从省级到校级,厚厚的二十几份荣誉握在手里。大三的他,教给新生由浅及深的写作技巧,也教给他们为文为人的经验道理。
透过传媒中心的玻璃墙,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夹着几张泛黄的报纸,上面勾画得密密麻麻,旁边的那个大男孩又笑了起来,“我的故事还没讲完呢!”